实证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派别,起源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A.孔德,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并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它主张哲学的任务应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在实证主义者看来,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对经验事实的强调,认为科学知识应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其次,实证主义将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因此哲学应当遵循科学的方法,追求实证的知识。 然而,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进行了批判。后实证主义,也称为后经验主义,是一种批判和修正实证主义的元理论立场。它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过于强调量化方法提出了质疑。虽然实证主义者认为量化方法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途径,但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有效的研究方法。他们认识到,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元、重叠不可分割的,任何研究者的认识都受到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因此,单纯地依赖量化方法可能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现实。 其次,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实体主义本体论提出了挑战。实证主义坚持实体主义本体论,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并且不随时空而改变的,科学研究只是用恰当的方法去认识这种规律。然而,后实证主义认为事物的规律是相对的,社会是多元互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真理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多元共识。 最后,后实证主义在方法论层面上对实证主义进行了修正。实证主义强调通过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从经验事实中得出科学定律。然而,后实证主义认为,研究者应通过实践行动去解释对象,而不是仅仅去证明什么规律。这种方法论上的转变,使得后实证主义更加关注研究者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性。 总的来说,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而后实证主义则对实证主义的这些基本主张进行了批判和修正,提出了更加多元化和相对化的研究方法和本体论观点。两者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上的不同主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世界的不同视角和工具。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