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年,作为近现代国家主权的象征,**国徽**和**国旗**成为了各族共享的国家认同符号。以下是具体的信息: 1. **国徽**: - 中华民国共使用过两款国徽: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国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徽”。 - “十二章国徽”或“嘉禾国徽”是袁世凯临时大总统时期由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设计,于1913年2月正式启用,直到1928年因政治变革而废止。其设计寓意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象征国运之长久美好。 - “青天白日国徽”是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蓝本制作的,于1928年被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为中华民国国徽。 2. **国旗**: - 民国初年的国旗经历了从清朝的五色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转变。 - 五色旗是清末的临时国旗,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在民国初年,这些国家主权的象征符号,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体现,也成为了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国家标志。这些符号的演变和使用,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人们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