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改革目标。以下是具体的历史沿革: 1. 初步改革阶段(1949-1957年): - 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1952年):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对旧课程进行了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7年):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并开始使用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3. 全面改革阶段(1986-2000年): - 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1996年):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段改革,确立了以“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两阶段设计。 4. 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 -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八轮,也是最全面、最系统、最贯通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内容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设置综合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等。 总结来说,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初步改革到全面改革,再到深化改革的历程。每次改革都紧扣时代背景,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