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香肠的加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问题,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参考了多篇文章中的信息和建议: 一、常见问题 1. **结构太软** - 原因:原料中结缔组织蛋白质含量过低,或者原料筋腱去除过净;斩拌过度导致结缔组织框架完全破坏。 - 表现:香肠整体质地偏软,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口感。 2. **太结实(硬)** - 原因:原料中结缔组织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者配方中瘦肉部分含量过高;真空斩拌时真空过强。 - 表现:香肠质地过于紧密,口感偏硬。 3. **颗粒溶解于细肉馅中(颗粒不明显)** - 原因:颗粒去筋腱和脂肪不够,尤其是边缘部分;颗粒过小;加入至细肉馅中的颗粒温度过低。 - 表现:香肠中的肉颗粒不明显,口感不够分明。 4. **颗粒边缘出现胶冻和脂肪** - 原因:颗粒未经细致挑选,含有过高的脂肪和结缔组织部分;瘦肉中加入过多的水导致加热时颗粒边缘剩有未吸收的水分;颗粒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加工。 - 表现:香肠在切片或食用时,颗粒边缘出现明显的胶冻状物质和脂肪。 5. **不良的发色** - 原因:被加工原料(瘦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过少;配方中瘦肉部分过少;发色剂加入不够或过量;蒸煮时未充分考虑肠衣的直径。 - 表现:香肠色泽暗淡,缺乏应有的红润色泽。 二、解决方法 1. **结构太软** - 使用脸部肉代替背部脂肪,或用含筋腱较多的肉进行加工。 - 降低斩拌温度,避免过度斩拌。 2. **太结实(硬)** - 调整配方,减少瘦肉部分含量,或增加肥肉部分含量。 - 调整斩拌工艺,避免真空过强;可使用充氮气等方法解决。 3. **颗粒溶解于细肉馅中(颗粒不明显)** - 增加颗粒去筋腱和脂肪的处理,特别是边缘部分。 - 调整颗粒大小,避免过小。 - 提高加入至细肉馅中的颗粒温度,避免提供潮湿的薄膜层。 4. **颗粒边缘出现胶冻和脂肪** - 加强颗粒的细致挑选,避免含有过高脂肪和结缔组织的部分。 - 控制瘦肉中的加水量,避免加热时剩余未吸收的水分。 - 避免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加工颗粒。 5. **不良的发色** - 调整原料配方,确保瘦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充足。 - 调整发色剂的用量,确保适量。 - 蒸煮时注意肠衣的直径和蒸煮条件,避免影响发色。 此外,中式香肠的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温度控制、卫生条件、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