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1. **背景与作者** - 唐代诗人杜甫在定居成都草堂后,于翌年春天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创作了《蜀相》这首咏史怀古诗。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 **内容概要** - 诗中通过游览古迹,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时局的感慨。 3. **结构与情感** - 全诗结构紧凑,章法曲折宛转。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篇情感深沉,雄浑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 **核心诗句**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头两句点明祠堂位置,通过写景引入主题。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历史功绩。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遗憾和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身的政治感慨。 5. **历史地位与影响** - 《蜀相》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还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历史文化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