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预设过度的情况可能表现为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过于庞大、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情况: 案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大单元“公民权利与义务”教学 一、教学目标预设过度的表现 1. 知识目标过于庞大:教师设定了包括公民权利的种类、来源、行使与保护,公民义务的内涵、类型,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然而,这些知识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内容过多且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和消化。 2. 能力目标过于拔高:教师期望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复杂社会现象中公民权利与义务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要求过于苛刻,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能力水平。 3. 情感目标过于宽泛: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然而,这种情感目标过于宽泛,难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衡量和评估。 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 学生难以适应:由于教学目标预设过度,学生在面对庞大、复杂的知识点时,会感到迷茫和焦虑,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师难以把控: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教学,但由于目标过于庞大和复杂,教师很难把控教学进度和效果,容易出现教学失误和偏差。 3. 评估难以进行:由于情感目标过于宽泛,难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衡量和评估,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从而难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解决策略 1.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 逐步深入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逐步深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知识点。 3. 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的情感目标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