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工业化的历程、特点及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 一、历程 1.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后,亚洲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最初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目的是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这种战略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后也遇到了局限性。 2.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向国外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亚洲“四小龙”(简称NIEs)在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这一战略。 3. **混合型战略**:目前,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混合型战略,其中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和率先完成进口替代的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倾向于出口导向,而资本密集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材料工业和汽车等工业则处于进口替代阶段。 ### 二、特点 1. **产业结构多样化**:亚洲的工业发展涵盖了制造业、矿业、能源等多个领域。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工业技术一直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3. **全球产能转移**: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亚洲成为世界工业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 三、原因 1.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局限性**:亚洲国家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即便进口替代取得成功,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2. **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投资等因素都为亚洲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利环境。 3. **政治经济策略**: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地缘政治策略,采取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例如,中国利用了地缘政治优势,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和美国的产业化转移,同时建立合作社,利用城乡二元结构剥削农民建立了工业化。 总的来说,亚洲的工业化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