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涵盖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中国生态环境贡献的详细概述: ###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 1.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逐步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比2000年增加了319个(来源:国家统计局)。 2. **森林覆盖率提升**:中国通过持续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程,显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完成造林面积逐年增加,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低水平提升至2023年的24.02%,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来源:共产党员网)。 3. **重点生态工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这些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例如,“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来源:共产党员网)。 ### 二、污染治理与防治 1. **空气质量改善**: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持续攻坚,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例如,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来源:国家统计局)。 2. **水污染治理**:中国加强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2023年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比2020年上升6个百分点。黄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良好改善为优,海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来源:国家统计局)。 3. **土壤污染治理**:中国积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发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创新技术,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源头控制—农用地土壤治理—固碳减排一体化解决方案(来源:中国政府网)。 ### 三、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至2023年的55.3%。同时,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为15.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2%(来源:国家统计局)。 2. **绿色发展方式**:中国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十一五”以来累计降低43.8%,年均下降3.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也显著提升(来源:国家统计局)。 ### 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1. **生态环境科技进展**:中国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噪声污染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来源:中国政府网)。 2.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国通过技术援助、经验分享等方式,惠及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显著的。中国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动污染治理与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