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红色足迹,领悟兵团精神:在戈壁荒原中书写时代答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博物馆里,陈列着两件特殊展品:一件是1954年第一代军垦战士用毡筒改制的棉鞋,鞋底嵌着37颗砂石;另一件是2023年智能滴灌系统的操作手册。两件展品跨越七十载时空,却共同诠释着兵团精神的核心密码——在荒漠中播种希望,在传承中开拓未来。当我们沿着红色足迹深入天山南北,会发现兵团精神早已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 一、历史坐标中的精神原点 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部挺进新疆时,这片占国土六分之一的土地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当时的新疆,农业产量不足全国0.3%,80%的牧民处于游牧状态。当部队携带的粮草即将耗尽时,王震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召开紧急会议,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不拿群众一粒米,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这个决定催生了新中国首个生产建设兵团,也开启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在玛纳斯河西岸的荒滩上,十万将士用刺刀挑开盐碱层,用肩膀扛起每块重达百斤的条石。1952年二军五师开挖胜利渠时,战士们发明了"阶梯传石法":百人列队传递石块,每日进度达12米。这种原始却高效的方式,让102公里长的渠道在三年内贯通,将天山雪水引入千年荒漠。如今站在渠首眺望,当年战士们手植的杨树已形成绿色长廊,而智能传感器正实时监测着水流数据。 兵团初创时期形成的"三不原则"更具时代启示:不与民争利、不搞特殊化、不破坏生态。1954年兵团成立时,王震特意将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郊区,要求"干部住地窝子,让群众住砖房"。这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境界,在当代转化为精准扶贫中的"不摘帽不撤队"承诺,在乡村振兴中延续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二、精神图谱中的传承密码 在石河子大学校史馆,保存着1964届毕业生张仲瀚的手稿。这位新疆军垦事业奠基人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让每粒种子都带着革命的基因。"这种基因在第三代军垦人身上焕发新机。2023年毕业的石河子农学院学生李阳,带领团队研发出耐盐碱水稻品种"戈壁1号",在塔克拉玛干边缘实现亩产420公斤,较传统品种提升37%。 兵团精神的传承呈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第一代创业者用血肉之躯对抗自然,在戈壁滩上刻下"人定胜天"的信念;第二代建设者引入机械化设备,建成全国首个节水农业示范区;第三代接班人则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出覆盖2000万亩的智慧农业系统。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如同红柳根系般不断延伸的创新。 在塔里木大学,学生们正在进行"数字孪生农田"实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他们可以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情况。这种科技赋能与传统精神的融合,印证了兵团精神中"开拓进取"的时代内涵。正如兵团党委提出的"三个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转变。 ### 三、时代语境下的精神赋能 当无人机在兵团第八师的上空划出精准的飞行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变革,更是精神力量的具象化呈现。2023年兵团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3.6%,这个数字背后是三代人持续六十年的技术攻关。第一代军垦战士用坎土曼开荒,第二代使用联合收割机,第三代则操控着智能农机,这种跨越展现了精神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共生关系。 在边境团场,护边员们传承着"特别能战斗"的基因。北塔山牧场的护边员巴图尔,每天骑马巡逻32公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二十年来边防线的细微变化。他的祖父是1950年进疆的老兵,父亲是1980年代的民兵连长,三代人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这种坚守与现代边防监控系统形成互补,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安全防线。 兵团精神对当代青年的赋能,体现在多个维度。在科技创新领域,兵团研究院的"90后"团队研发出纳米膜技术,使棉花亩产突破500公斤;在生态保护方面,塔里木河生态修复项目吸纳大量青年志愿者,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胡杨林生长;在文化传承中,兵团豫剧团创新编排的《军垦颂》融入全息投影技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 四、精神坐标的当代启示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兵团精神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生动范本。在南疆四地州,兵团通过"团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使人均收入三年增长42%。这种共同富裕的实践,与兵团初创时期"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承诺一脉相承。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兵团人的应对策略更具前瞻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第三代军垦人正在建设"光伏治沙"示范区。光伏板下种植肉苁蓉,板间养殖蜜蜂,形成"发电-治沙-增收"的循环产业链。这种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智慧,正是兵团精神中"开拓进取"的当代演绎。 在文化认同构建方面,兵团博物馆的"数字军垦"项目通过VR技术重现1954年开荒场景,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深意。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使精神传承突破时空限制,在Z世代中引发强烈共鸣。 从毡筒棉鞋到智能滴灌,从地窝子到智慧城市,兵团精神的演进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精神传承不是固守形式,而是把握内核。当我们追寻红色足迹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通向未来的路标。这种精神力量,正在新时代青年手中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在戈壁荒原上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