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精神坐标,新时代青年需从二战教训与反法西斯胜利中汲取三重力量:以和平信仰筑牢底线,以历史清醒破除迷障,以担当实干铸就未来。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既是对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铮铮铁骨的致敬,更是对“强国有我”时代使命的庄严承诺。 ### 一、以和平信仰守护人类文明,做国际秩序的坚定捍卫者 二战用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将“和平来之不易”刻入民族基因。当阅兵式上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以信息化、智能化姿态列阵天安门,其展示的不仅是国防实力,更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日本右翼势力近年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强化进攻性武器研发的行径,与阅兵式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宣言形成尖锐对立。这要求青年既要有“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强大祖国”的国防认知,更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国际场合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如同国防大学教授所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需要青年在学术交流、国际组织任职等场景中,用事实驳斥“军国主义正常化”谬论,让和平发展的中国声音穿透地缘政治迷雾。 ### 二、以历史清醒破除认知迷障,做真相火种的忠诚传播者 芷江受降纪念碑的青砖白泥凝固着血色记忆,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细菌实验器具诉说着反人类暴行。这些历史铁证在当代遭遇解构风险:某些势力将南京大屠杀称为“虚构事件”,把慰安妇制度美化成“自愿从军”。青年当以“破除信息迷障,坚持辩证思考”为武器,在社交媒体发起#真相永不褪色#话题,用3D复原技术重现万人坑遗址,以数据可视化呈现日军化学武器伤害造成的10余万伤亡。正如长沙泰禹二小学生熊麦茶在观后感中写道:“要让731部队的罪行像DNA一样刻进人类记忆。”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创作抗战主题数字艺术展、开发沉浸式历史教育APP等创新形式,让九一八事变的警报声、杨靖宇胃里的棉絮与枯草在元宇宙空间持续震响。 ### 三、以担当实干投身复兴伟业,做强军兴国的先锋力量 阅兵式上抽组的抗战英雄部队后裔方阵,传递着“钢少气多”到“钢多气更多”的跨越密码。00后青年工程师参与研发的某型高超音速导弹,其突防能力较传统武器提升300%;95后海军官兵在南海岛礁建设的现代化观测站,使海域态势感知效率提高5倍。这些成就印证着“强国必须强军”的时代命题。但担当不仅体现在国防领域:在芯片制造车间,青年科学家突破7纳米光刻技术;在乡村振兴一线,选调生用数字技术盘活红色文旅资源;在国际气候谈判桌,中国青年代表以“双碳”目标为纲提出创新方案。正如西南石油大学徐星悦教授所言:“唯创新者胜”,这种担当是既能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也敢于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的多维实践。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新时代青年正以“钢”的意志、“铁”的担当、“智”的思维,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具体行动。当我们在阅兵式上看到“刘老庄连”旗帜与新型战机同框时,看到的不仅是武器代差的历史跨越,更是一个民族从血火中走来、向复兴中奔去的精神图谱。这种传承,终将在00后操控的量子计算机里、在人工智能维护的世界和平算法中、在深空探测器传回的宇宙图像里,续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