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明堂和辟雍(古代的学校制度)的描述中,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吕不韦的《月令》中,然而汉代儒者的注释和解读中,以及六经、四书等经典中,并没有详细的描述。那么,难道吕不韦和汉代的儒者们的见识就比三代(夏、商、周)的圣贤们更为卓越吗? 在齐宣王的时代,明堂(古代天子举行大典、宣明政教的地方)还未被毁坏,那么在周幽王和周厉王的时代,周朝的明堂也应当是完好无损的。尧和舜的时代,他们的居所是茅草屋顶和夯土的台阶,那时明堂的制度可能并不完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明君,实行有效的治理。然而,在周幽王和周厉王的时代,尽管明堂还保持着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的旧制,但他们的暴政依然导致了混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如果统治者能以“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爱之心,来实施政策,那么即使他们的居所是茅草屋顶和夯土的台阶,那也能称之为明堂。相反,如果统治者以周幽王和周厉王那样的暴虐之心来施政,那么即使他们有明堂这样的建筑,也不过是他们实施暴政的地方而已。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