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时候,人们没有不同的看法,家中也没有不同的习俗。那些安心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圣人,努力追求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贤人,而那些违背这一方式的人,即使他们像朱熹一样明智,也被视为不肖之人。就连最基层的民众,包括乡野间的农民、工匠、商人和贾人,也都学习这种学问,并致力于完善自己的德行。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各种见闻的干扰,没有死记硬背的繁琐,没有华丽辞藻的滥用,没有功利心的驱使,而只是让人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信任朋友,以恢复他们心中本然的善良和正义。这是每个人天性中固有的,而不需要借助外力,那么又有谁不能做到呢?在学校里,只以完善德行为目标;而对于不同才能的人,有的人擅长礼乐,有的人擅长政治教化,有的人擅长农业和水利等,就在他们完善德行的同时,使他们在这些领域更加精进于学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