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铮的史学史结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史学史进程的全面回顾和分析中。他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1. **三个主要考察方面**: - 中国的历史编纂学史:朱维铮认为,要回顾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的历史编纂学史。他特别提到了孔子据鲁史改编的《春秋》作为中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起点。 - 中国的历史观念史:除了编纂学史,朱维铮还强调了对中国历史观念史的研究。这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历史的编撰和传承。 - 中外史学交往史:朱维铮认为,中外史学交往史也是研究中国史学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涉及到了中国史学如何与外国史学进行交流和借鉴,以及这种交流如何影响中国史学的发展。 2. **对历史编纂学传统的再研究**: - 朱维铮强调了对中国的历史编纂学传统进行再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史学的本质和特点。 - 他特别提到了《春秋》和《左传》作为早期编年史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在中国历史编纂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战国时期的诸子争鸣**: - 朱维铮还分析了战国时期因诸侯竞雄而活跃起来的诸子争鸣对历史编纂形式的影响。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编纂形式呈现出不同形态纷然杂陈的特点。 - 除了《左传》外,还有多种仿《春秋》的作品出现,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编纂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尝试。 4. **史料编纂形式和时间贯串特色**: - 朱维铮认为,《左传》与《春秋》在史料编纂形式上具有同一性,并且更加凸显了时间贯串各类记录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视为中国编年史的原型,对后世的历史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朱维铮的史学史结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历史观念史和中外史学交往史的全面考察上。他强调了对历史编纂学传统的再研究,并分析了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对历史编纂形式的影响。此外,他还特别指出了《春秋》和《左传》在史料编纂形式和时间贯串特色方面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