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地表水监测方案的步骤**: 1. **基础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 - 收集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等。 - 了解水体沿岸的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 评估水体沿岸的水资源现状及用途,如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等。 - 查阅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及水环境研究成果。 2. **确定监测项目**: - 根据监测目的和水体特点,确定需要监测的水质参数。河流的必测项目通常包括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BOD5、氨氮、总氮、总磷等,具体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 **监测断面的设置**:以河流为例,一般设置以下监测断面: 1. 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 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和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类非主要支流汇入处和回流处,以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3.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用于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其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4. 削减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以了解河流水质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后的恢复情况。 - **采样点的设置**: - 根据河流水面宽度确定采样垂线的数量。例如,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若断面水质均匀,可仅设中泓垂线。 - 在一条垂线上,根据水深设置采样点。水深≤0.5m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 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例如,饮用水源地、省级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年采样不少于12次;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5.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 根据监测项目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6.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 质量保证应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正确可靠。 -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进度计划,使各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进行。 以上步骤和原则为制订地表水监测方案提供了基本框架,具体实施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