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论点扩写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教学过程愈发凸显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的单一维度,更是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锤炼的多元场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因此,强化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 传统育人模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育人工作上多依赖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固然在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容易形成育人体系的孤岛效应,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整体效果。传统模式下,育人工作往往被视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任务,而专业课教师则侧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这种分工虽有其合理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 “课程思政”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应。它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意味着专业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认知,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他们需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专业课育人功能的深度挖掘 各门专业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和应用领域,在育人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逻辑。例如,在工程技术类专业中,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商贸类专业中,则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全球视野。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需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确保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育人全过程的连续性与不间断性 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确保育人工作的连续性与不间断性。这要求专业课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着手进行价值观引导,直至学生毕业,形成一条贯穿始终的育人链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及时调整育人策略,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得到适时、适度的价值引领。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育人成效,为持续改进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中尤为如此。通过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育人模式的不足,更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过程的推进,需要全体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