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的法律天平——我国cookie隐私第一案”指的是朱烨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公司侵害人身权一案,以下是该案判决中的主要观点概述: ### 一、案件背景 朱烨在通过百度网站搜索“减肥”、“人工流产”、“隆胸”等关键字后,再进入其他相关网站时,出现了与所搜索的关键词相关的广告。朱烨认为,百度公司未经其知情和选择,利用网络技术记录和跟踪其搜索的关键词,并将其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等显露在相关网站上,利用记录的关键词对其浏览的网页进行广告投放,侵害了其隐私权,遂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起诉百度公司。 ### 二、一审观点 一审法院认为,百度公司利用上网记录推送广告的行为构成侵犯个人隐私,并作出相应的判决。一审法院的主要观点如下: 1. 用户上网的搜索关键词展现了个人上网的偏好,显示个人私生活情况,确属个人隐私。 2. 隐私权侵权行为不仅有公开、宣扬他人隐私的方式,也包括不当收集、利用他人隐私的方式,百度公司侵权当属后者。 ### 三、二审观点 二审法院则认为,收集网上浏览信息,该信息的匿名化特征不符合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要求,推送信息的终端是浏览器,而不是具体个人,因此不构成侵权。二审法院的具体观点包括: 1. 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一旦与网络用户身份相分离,就无法确定数据归属主体,有数据匿名化的特征,不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因此其虽具有隐私属性,却在商业使用场景中实现了个人信息的匿名化。 2. 百度公司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其数据商业使用流程里关键词数据库检索及数据算法均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操作,并未向第三方或公众展示及公开用户的cookie信息,因此不构成侵权。 ### 四、案件影响与意义 1. 此案被称为“Cookie隐私第一案”,其最终判决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 2. 该案对于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法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了个人信息必须能够与本人发生直接关联,否则相关的信息与资料不能作为本人的人格利益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3. 该案也反映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与共享的重要性,以及法院在审判此类案件时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准确地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的能力。 综上所述,该案的一审和二审观点在隐私权的认定和cookie技术的合法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导致了判决结果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