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管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其英文为Revenue Management或Yield Management,最早起源和应用于民航业。以下是对收益管理背景及其对航班整体收益影响的详细分析: ### 一、收益管理的背景 1. **市场竞争加剧**:在80年代之前,美国的航空业存在统一的管理,航班和机票的价格都有规定限制,航空公司之间竞争不激烈。然而,80年代后,由于航空管制的废除和航空市场的开放,各个航空公司可以自行决定价格和航班安排,竞争由此加剧。为了获取最大的收入和利润,航空公司开始研究收益管理。 2. **技术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航空公司能够更有效地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定价和库存决策。这使得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客户需求多样化**:航空旅客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例如商务旅客对价格不敏感,但强调航班的时效;而休闲旅客对价格非常敏感,可能提前很久预订机票。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为航空公司实施多级票价体系和差异化定价策略提供了可能。 ### 二、收益管理对航班整体收益的影响 1. **提高收益**:通过实施收益管理,航空公司能够在不提升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收益。收益管理通过优化定价、库存控制和客户细分等策略,使航空公司的收入最大化。 2. **优化定价策略**: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以及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制定多级票价体系。这种定价策略能够吸引不同价格敏感度的旅客,从而提高航班的客座率和整体收益。例如,通过推出提前订票的折扣价来吸引休闲旅客,同时保留高价票以满足商务旅客的需求。 3. **减少座位虚耗**:座位虚耗是指航班起飞后仍有空座的现象。通过实施座位超定和动态定价等策略,航空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座位,避免座位虚耗。这有助于提高航班的客座利用率和整体收益。例如,航空公司可以分析旅客的订座、登机、退票的历史数据,计算发生虚耗的概率,并安排适当的超售比例。 4. **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收益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通过实时分析市场需求和旅客行为等数据,航空公司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未来需求,优化航线网络和运力配置。这有助于航空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背景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客户需求多样化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有效应对和利用,收益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航班的整体收益、优化定价策略、减少座位虚耗以及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