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魂魄永长存——读《英雄刘胡兰》有感 合上《英雄刘胡兰》的书页,15岁少女走向铡刀时坚定的身影始终萦绕在脑海。这个诞生于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的农家女孩,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怕死不是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她短暂却璀璨的一生,不仅是个体对信仰的坚守,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 ## 一、血火淬炼的信仰之花 1947年1月12日拂晓,当叛徒的告密让国民党军将云周西村团团围住时,年仅15岁的刘胡兰正冒着生命危险为隐蔽在村民家的伤员送药。这个曾以"纺花能手"称号带领妇女超额完成任务的姑娘,此刻面对敌人"说出八路军下落就赏土地"的诱惑,却以"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的决绝,将革命者的气节刻进历史丰碑。书中详实的史料记载着,当六位革命群众被铡刀杀害时,她大步走向刑场的身影,让在场的村民看见信仰如何化作超越生死的力量。 ## 二、扎根泥土的革命基因 不同于教科书中的英雄画像,书中通过四十余个章节的细腻刻画,还原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刘胡兰。她会在妇女训练班里与姐妹们讨论如何更好地做军鞋,会为隐蔽的八路军伤员偷偷煮鸡蛋,也会在土改斗争中勇敢地站在地主面前宣读政策。这种扎根泥土的革命实践,恰如作家马烽在调研时发现的细节:刘胡兰担任妇救会秘书期间,带领妇女完成的200斤纺棉任务,比全县其他村庄整整提前两天完成。这些看似琐碎的基层工作,实则是革命火种在乡野间蔓延的真实写照。 ## 三、永恒燃烧的精神火炬 毛泽东主席两次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墨宝,不仅镌刻在云周西村的纪念碑上,更化作新时代的精神图腾。书中特别提到,当2021年开明出版社推出《英雄人物绘本》时,艺术家们采用写实画风再现刘胡兰就义场景,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印证着英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深远影响。正如统编版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所述,当孩子们朗读"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也不动摇"时,革命先烈的品格正悄然融入年轻一代的血脉。 ## 四、从历史到现实的映照 在新时代语境下重读刘胡兰,会发现其精神内核与当代共产党员的使命高度契合。书中记录的诸多细节颇具启示:她在组织群众掩埋粮食时展现的应急智慧,在配合武工队处决反动村长时体现的斗争艺术,在最后时刻为保护百姓主动走向刑场的担当精神,无不诠释着"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特质。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生动写照。 掩卷沉思,云周西村的土地早已绿树成荫,但铡刀下的那抹鲜红永远凝固在历史长河。当今天的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时,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呐喊仍在耳边回响;当新时代青年面对困难抉择时,她15岁生命绽放的信仰之光依然指引方向。这或许就是英雄最大的价值——他们不仅属于历史,更永远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成为我们破浪前行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