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刘胡兰》观后感:15岁的生命,照亮永恒的信仰** 当我合上《英雄刘胡兰》这本书时,手心里微微发烫,仿佛触碰到了1947年那个寒冬里跳动的火焰。这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女孩,用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也让我重新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份用鲜血铸就的精神? ### 一、从“普通女孩”到“钢铁战士”的蜕变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刘胡兰并非天生的英雄。她曾是云周西村里扎着麻花辫、会为妹妹争新衣服的普通少女,也会因父亲再婚而躲在墙角哭泣。但当日本侵略者烧毁学校、地主欺压乡亲时,这个爱穿红布棉袄的姑娘,毅然撕掉了敌人贴在墙上的标语,转身走进妇救会的队伍。她跟着党员学骑自行车,用摔破的膝盖丈量着革命的初心;她动员青年参军时,把自己织的围巾塞进青年手中,说“带上它,就像我陪着你打仗”。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大爱的转变,让我明白:英雄不是没有软弱,而是选择在软弱中站得更直。 ### 二、铡刀前的“怕死不当共产党” 当敌人把铡刀架在六位乡亲脖子上时,15岁的刘胡兰没有闭上眼睛。她盯着铡刀上凝结的血珠,突然想起三年前红军分粮时,孙同志蹲在磨盘边给她讲的道理:“共产党就是给穷人扛腰杆的。”此刻,她挺直腰板,用清晰的山西口音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她用三年时间验证的答案——她送过八百双军鞋,掩护过二十三位伤员,把最后半袋小米塞进战士的挎包。当铡刀落下时,她眼中映出的不是死亡,而是自己亲手推翻的土坯墙后,升起的五星红旗。 ### 三、课本里的“红色基因”正在发芽 合上书页,我忽然发现刘胡兰的故事早已藏在我的生活里:校园里的英雄塑像总被擦得锃亮,语文课本上《刘胡兰》的课文旁写满批注,老师带我们参观烈士纪念馆时,讲解员姐姐的眼泪掉在展柜玻璃上。更让我触动的是,班里的小敏把零花钱捐给山区儿童时说:“刘胡兰连命都能舍,我攒的这点钱算什么?”原来,英雄精神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随着我们的行动飘向远方。 ### 四、新时代的“铡刀”考验 作为六年级学生,我们或许不会面对真正的铡刀,但生活中的“考验”无处不在:当同桌抄袭作业时,我是沉默还是提醒?当网络谣言传播时,我是转发还是求证?当集体荣誉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时,我是逃避还是担当?刘胡兰教会我,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冲锋,而是在日常选择中坚守原则。就像她当年在妇救会记账时,连一根针的公款都不肯私用,这种“小事上的较真”,恰恰是英雄精神最鲜活的体现。 **后记:写给15岁的自己** 书页最后,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我想对15岁的刘胡兰说:你放心,你送出的军鞋仍在行军路上,你教唱的红歌还在校园回荡,你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已经在我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而我要对12岁的自己说:从今天起,当值日生时多擦一次黑板,当小组长时多担一份责任,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多伸一次手——这些,都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 因为,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换上了我们的校服,继续在新时代的课堂上,书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