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样本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它只与样本数据中两个变量的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关系紧密程度有关,其计算公式是基于样本数据中变量的具体取值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r=\frac{\sum_{i = 1}^{n}(x_{i}-\bar{x})(y_{i}-\bar{y})}{\sqrt{\sum_{i = 1}^{n}(x_{i}-\bar{x})^{2}\sum_{i = 1}^{n}(y_{i}-\bar{y})^{2}}}$ 其中$x_{i},y_{i}$分别是两个变量的观测值,$\bar{x},\bar{y}$分别是两个变量的样本均值,$n$是样本量。 从公式可以看出,样本相关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分子分母中各项的计算结果,而这些结果只与样本数据中两个变量的具体观测值有关,与样本量$n$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样本量大小会影响对总体相关系数推断的可靠性。样本量越大,样本相关系数作为总体相关系数估计值的精度通常越高,抽样误差越小,我们越有信心认为样本相关系数能反映总体的真实线性相关程度。